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方

消化不良腹泻 中医如何处理?

09-30 来源:

  中医对消化不良、腹泻是如何认识的?

  消化不良、腹泻多归属于中医的“胃痞”、“腹痛”、“呕吐”、“泄泻”等病症中。“胃痞”是指胃脘部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中之物从口吐出的一种病症。“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症。对于以上病症,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国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如:“脏寒生满病”,“湿胜则濡泄”。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也有相关疾病的辨证施治。汉以后历代医家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治法和方药。

  导致这些疾病的原因有哪些呢?

  中医认为,导致这些病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感受外邪,如暑、湿、寒、热等外界不正常的气候。2、饮食所伤,如暴饮暴食、过食肥甘、温凉失宜、饮食不洁之物等。3、情志失调,如烦恼郁怒、忧郁思虑、精神紧张。4、脏腑虚弱,多见于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多因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之后,或素体不足,或年老体弱所致。

  如何治疗这些疾病呢?

  中医治病是根据病人的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即辨证施治。不论是胃脘部痞闷满胀不舒,还是腹痛、呕吐、泄泻,如果兼见有发热、恶寒、头身痛等,多属外邪所致,用解表疏邪的方法,可选用藿香正气软胶囊;如果兼见有嗳腐酸臭、不思饮食,或吐泻后反觉舒适、舌苔厚腻,多属饮食积滞,用消食化滞的方法,可用保和丸;如有胸胁胀满、烦闷不舒、嗳气频作、饮食减少,每因情绪波动或精神紧张而症状加重、脉弦等,多属于肝郁气滞,应疏肝解郁理气,可用舒肝丸;如果兼见有胸闷、头身重、口中粘腻、不思饮食、痰多、舌苔腻等,多属于痰湿内阻,用除湿化痰的方法,藿香正气软胶囊很适合;如果兼见有病情时轻时重、食欲不振、面色少华或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口淡不渴、脉弱等,多属于脾胃虚弱,用健脾益气的方法,可用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等;如果兼见有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食少乏力、腰膝酸软或见下肢浮肿、脉细弱等,多属于脾肾阳虚,可用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等。

  人参健脾丸具体适于治疗什么类型的消化不良、腹泻?

  实际上病人的症状表现是错综复杂的,以上说的辨证分型往往是两症、三症同时并见,如外感兼有食积、脾虚兼有气滞等。达仁堂生产的人参健脾丸具有健脾益气、理气和胃、止泻的功能,适合于治疗老年人、或体质偏弱、或病程较长而属脾虚气滞的消化不良、腹泻者。病人可表现为脘腹痞满不舒、嗳气嘈杂、不思饮食、体弱倦怠、腹痛便溏等症。其服法是每日两次,每次1至2丸,可连续服用1至2周,甚至更长。

  平时应注意些什么,才能预防消化不良、腹泻等病的发生?

  平时应随气候变化注意增减衣服,居处冷暖适宜,避免风寒暑湿等外邪的侵袭;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一日三餐要有规律,不暴饮暴食,不饮生水,宜食清淡,忌食生冷、辛辣、香燥之品,忌烈性酒和过量饮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注意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等。这样才能预防消化不良、腹泻等病的发生。

  小儿消化不良 山楂食疗可帮忙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小儿发病与否与其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进入秋冬时节可以适当煲些山楂、麦芽、谷芽、扁豆、山药、鸭肾等调理脾胃的汤水或粥水,或者找中医师望闻问切后,根据患儿偏寒或偏热而添加陈皮、北芪、党参等或麦冬、薏米等煲汤或煲粥,以增强小儿脾胃功能,提高免疫力从而预防腹泻疾病。以下例出几款吃法食供参考:

  山药莲子粥

  山楂(50克左右)和莲子(20~30克)给宝宝煲粥喝,莲子和粥都要煮得够烂,一起吃下去。对不到1岁的小儿,山药和莲子要尽量碾碎。干的可磨成粉,再用米汤调成糊糊来喂养。此粥可温胃健脾,最适合脾阳不足的小儿。

  山楂粥

  山楂(20克左右)、米(30克)共煮粥,煮的过程中可加入三两片薄姜。粥成后加些许糖即可。

  薏米胡萝卜汤(粥)

  薏米(30克)、胡萝卜(半个)加山药(20克)煮水,或者跟粥一起煮,饮水或喝粥。

  以上所荐的食用法最好咨询医生,并视小儿脾胃状况每天分两三次食用,连食3~5日。

  小儿一旦患上腹泻,家长在饮食上要更加注意。如,以母乳喂养的婴儿可以继续哺乳,但暂停辅食。人工喂养的患儿则应给予清淡流质或半流饮食,如米汤、粥水等,牛奶一定要稀释,或用发酵奶、腹泻专用奶粉,有必要的还须短期暂停喂奶。出现严重呕吐症状的患儿,可暂时禁食4~6小时,待好转后继续喂食,量要由少到多,食物也要由稀到稠。

  另外,家长还需学会观察小儿有没有出现其他症状,如,皮肤是否明显干燥、弹性差,囟门有没有凹陷,眼窝是否凹陷并出现啼哭少泪,手脚是否发凉,是否出现尿少甚至无尿症状,以及头颈和手脚是否发软无力等等。若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则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补液。病情轻的可口服补液,并鼓励患儿多喝加盐的米汤水或粥水、淡糖盐水等。也可以用葛根、茯苓、薏米等煲水给患儿喝。对于已止泻但仍胃口差的小儿,则可以煲谷芽麦芽水、山楂水等进行调理。



本图文由医吧健康网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