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误区

家长走出高期望值心理误区

05-29 来源:互联网

  陈先生是本市某大型综合型医院的院长,个人事业可谓春风得意,其实他的内心并不快乐,主要是因为他的正上高中的儿子十分不争气,每次考试在班上都是倒数第几名,这令陈先生觉得非常没有面子,也非常伤心和失望。

  “他不是一个笨孩子,他从小聪明得很,为什么他就搞不好学习?”“我这一辈子最不成功的就是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陈先生不停地叹着气,絮絮叨叨地说着。

  “我父亲对我要求太高了,我也努力了,也想考个好成绩,将来上个名牌大学,给家人争光。但不管我怎么卖劲,学习还是不行。在家里爸爸总是一副冷面孔,妈妈总是唠叨不休,总说我这不行,那也不行,他们从来就不了解我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好象既使我杀了人,只要能考上名牌大学也是好样的,这一切真象大山一样,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有时我觉得活着真没有意思。”

  听着以上父子的内心倾诉,我们既理解陈先生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和良苦用心,也同情儿子的无助和无奈。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值和子女的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中国很多家庭亲子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家长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目前有许多家长走进了高期望值的误区:一是不顾孩子的实际,一味过高过严地对孩子提出要求,二是攀比心理严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就一定要求自己家的孩子也要怎么样,三是重智轻德,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一些家长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智力高,将来就一定有出息。于是陪读、请家教、上补习班,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不强。这样做的结果,孩子往往成了考取高分数的机器,其意志、品质、情感、人际交往等等维系其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高,造成高分低能现象。更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在家长长期的高期望值的压力下,其心理、情绪长期压抑,得不到舒缓,最终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扭曲,行为失常,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浙江金华中学的徐力,在母亲长期过高期望、过严要求和不当的管教方式下,失去理智,一怒之下,竟然举起铁锤砸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事后,在全国少工委和金华市团委、少工委举办的关于素质教育的报告会上,一个初二的女生走上台,满脸庄重地说“我看过中央电视台对徐力事件的报道,当时我就对我妈说,‘怎么越看越觉得您就像徐力的妈妈,’我妈说,‘那你也用铁榔头将我打死算了’,我对她说,‘我不会像徐力那样将您打死,可你的确像徐力他妈。’”生活中,我们听说过许多家长像徐力妈妈那样,整天逼孩子学习,孩子没有属于花季年龄的欢笑,没有自由的天空,亲子之间没有心与心真诚的交流,许多孩子在家里有一种压抑甚至是窒息的感觉。

  这实在是我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悲哀!社会心理学有一个基本公式:情绪指数=期望实现值/内心期望值。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在期望实现值一定的情况下,内心期望值越高,情绪指数就越低,这样人们体验到的消极情绪就较多。孩子在父母高期望值的要求下,永远没有被尊重的感觉,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被尊重的感觉,他就不会尊重别人,不会去尊重社会的规范,这正是在压抑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发生暴力的原因。而长期在高期望值的重压和长期在郁闷积怨中煎熬孩子,怎么可能有自信出好成绩呢?

  走出对子女过高期望值的误区,讲究以人为本,顺其自然,要对自己孩子自身条件和社会条件取得正确认识后,再给孩子确定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规划,注重孩子成人教育,关注孩子的生活质量,让孩子幸福快乐,身心健康地成长。




本图文由医吧健康网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