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味派荟萃

金生隆 爆肚冯:佐料全酒一樽_

03-24 来源:互联网
金生隆 爆肚冯:佐料全酒一樽 _>

“入汤顷刻便微温,佐料齐全酒一樽。齿钝未能都嚼烂,囫囵下咽果生吞。”  (清)杨米人《都门竹枝词》

  冯国明老爷子的店特有意思,开在东四十条桥往西不远的一座挺高档的大厦里。要不是店里挂着“金生隆 爆肚冯”的招牌,还真难凭外观看出这是一家北京小吃店。不过只要你在店里一转悠,就发现处处都透着传统的印记。

  西面墙上挂着一幅冯老爷子手绘的地图,上面标出了民国初年和解放初期老东安市场中的布局。

  “老东安市场其实就是一大空地,以前的清军练兵场,周围都是大土墙。不过,您还别小瞧了它,它西边是皇宫紫禁城,东、北面是北京最富有的人住的地方,南边是交民巷使馆区。所以老东安市场形成了一个特别奇怪的商业业态,去的不是达官贵人就是梨园子弟,都是有钱人。”冯老爷子指了指地图上标出的每一处名字。

  “您看看这名字,多有讲究,问心处,是给人算命的。会贤球社是打保龄球的地方,还有这烟铺,雪茄都算是最次的烟,里面都是给达官贵人定制的烟,有钱还买不来。”冯老爷子指着一处被涂上了绿色的店铺店铺

说,“这个,就是‘金生隆 爆肚冯’。”

  “金生”取自冯老先生父亲的名字,而他的祖父则是“金生隆 爆肚冯”的创始人。“那时候,我祖父在东安门大街(也就是现在的东华门)摆摊,渐渐地,人们就管他叫‘爆肚冯’了,我父亲13岁那年,就开始跟着祖父做爆肚,解放前,我们家在东安市场里有了门脸房。全是用木料搭成的房子。”冯老先生接下来的话简直颠覆了我们脑子中对北京小吃的印象。

  “我们家的店,永远得空着好些桌子,不能闹哄哄脏兮兮的,辣椒罐子里的勺是银勺,爆肚一盘也就十八九块,讲究的是不能出盘心,装在精美的瓷盘中端上来。来得都是有钱有闲的人,其中很多都能称得上是美食家了,这些人一边吃还一边琢磨。以前爆肚只有12样,后来又多了一个羊肚仁,就是他们给琢磨出来的。”冯老爷子领我们去了后厨房,每一块生的羊肚仁也就拇指盖大小。

  “羊的储胃里有一根加强筋,把它分成三段,其中最小的一段叫大梁,也就不到一两,再把它撕了皮、抠了膜切成段,就剩几钱了,七八只羊才能做一盘羊肚仁。可这些爷们儿,有的是钱,就愿意吃这一百多斤里的三钱肉。除了东安市场,哪都不会有这种事。”冯老爷子对以前东安门市场里的小吃如数家珍,“以前东安市场里的山楂糖葫芦,那都是专门从怀柔买的山楂,三层色儿,最外面是鲜红色的皮,里面是一层薄薄的碧绿,再里面是白白的果肉,然后把山楂劈开,抹上黑豆沙,豆沙上撒上果粒儿,最后蘸糖。一斤冰糖蘸30~33串糖葫芦,那糖就像一层玻璃纸似的那么薄。还有卖煮白薯的,一个案子上面支上玻璃罩子,大盘子上摆的全是6寸长的白薯,用刷子在白薯上刷蜜,灯泡一照,跟半透明似的漂亮,在老东安市场里买一个白薯,比外面买三斤的价格还贵。”

  从小就在如此氛围中长大的冯老爷子对北京小吃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胡同里拿把破镰刀头,吆喝着‘萝卜赛梨’的老头是北京的传统;在天桥挑着担子卖碗热乎乎卤煮的小本生意人是北京的传统;在老东安市场喝着好茶,品着金贵小吃的,也是北京的传统。我只想告诉大家,北京小吃,有阳春白雪,有下里巴人,都很好,都能发展。”

  1955年,公私合营,“金生隆 爆肚冯”等8家专门经营清真小吃的店合并为了“金生隆”小吃店,成了公家的买卖,到后来老东安市场拆建,小吃店也没了。

  为了传承祖父留下的手艺,冯老爷子在马甸和东直门簋街都开过店,生意虽是火爆异常,却不是冯老爷子真正想要的,“我还是想让客人们感受到北京小吃的高雅文化,不能有大排档的感觉。”

  如今冯老爷子的两家店一家在写字楼里,另一家是北展附近的一个水边院子。“我得让客人们感觉是来享受了,来玩来了。”冯老爷子如是说,“在我的店有两件事情不会变,一是上菜时机不会变,一盘爆肚吃得差不多了,才能上第二盘,因为爆肚要吃热的。二是上菜顺序不会变,难嚼的先上,容易嚼的后上,这叫先鲜后嫩。我得让咱们客人在这北京小吃中吃出文化,品出滋味。”


... ...


本图文由医吧健康网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