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

四川绵阳市中心医院

05-19 来源:互联网

绵阳市中心医院始建于1939年,现址位于绵阳市涪城区常家巷12号,医院东面与绵阳市委、涪城区委相邻,南面与绵阳市卫生局、南河体育中心相望;西面与市妇幼保健院、绵阳医科学校、市防疫站、北盛广场相邻;北面与警钟街、北街和步行街相邻。医院地处绵阳市内主要街道警钟街、涪城路交汇处,这一地段居民集中,交通便捷,城内多路公交车可直达医院,政府机关、邮政、电信、购物中心、学校、体育中心、广场以及人民公园等星落棋布于周围。

医院占地面积44107平方米,建筑面积82718平方米,绿化面积13426.73平方米。

合资新建的股份制“富临医院”位于绵阳市国家级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建筑面积为1.8万平方米,总投资5千 万元,床位设置200张。

绵阳市中心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是华西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泸州医学院、绵阳卫生学校等六所院校的教学实习基地。经四川省卫生厅批准,绵阳市急救中心、临床检验中心、眼病防治中心设在我院。1997年加入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网络

医院。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省卫生厅“文明医院”、绵阳市“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1998年12月评为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医院本部在编职工940人(在岗职工1100人),离退休人员324人,在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31人(70.4%),其中高级技术人员73人,中级技术人员250人。编制床位702张,实际开放床位860张,设有急救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等一、二级临床及医技科室33个。医院现有固定资产总额3.2亿元,医疗设备2724台(件),每床设备费达8.3万元以上。年门诊6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2.0万人次;2003年总收入1亿8千余万元。

医院拥有磁共振、螺旋CT、彩超、直线加速器、电视腹腔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准分子激光

近视治疗仪等高精尖设备。能开展电视腹腔镜胆囊摘除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颅内肿瘤摘出术、断肢(指)再植术、肾移植手术、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临时和永久心脏起搏、射频消融术、脑血管融拴等先进技术。

医院服务承诺——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病人满意为目的!

“好风凭借力 扶摇上青云”——绵阳市中心医院发展纪实

1999年10月15日,绵阳市中心医院鲜花簇拥,彩旗飘飞,高朋满座。市委书记杨海清、市长黄学玖等四大班子领导,省卫生厅领导等200余人齐聚中心医院,庆祝中心

医院建院六十周年暨四川省地市州首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授牌。

灿烂写在中心医院每一个职工的脸上,他们穿上节日的盛装,欢笑、高唱、跳跃……尽情地分享这成功的喜悦!

六十年的风雨沧桑,六十年的心血汗水,成功、失败,挫折、探索,每一个前进的步伐,每一个奋斗的足迹,都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职工的心里……。

历 史 篇

中心医院的发展是与祖国的命运和绵阳城市的发展建设血脉相连的。据绵阳卫生志记载:绵阳居川陕公路要冲,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决定在川陕公路沿线的陕西汉中和四川绵阳各设一公路卫生站,隶属内政部卫生署,负责川陕公路员工及公路沿线民众的医疗防疫。39年8月,觅公园一

隅为建站地址,在斌升街5号育德中学借租一房屋作临时站址,设病床15张,在职职工24人,10月初开诊。时值国民经济动荡,物价飞涨,职工生活艰辛,开诊不久,亦有少数医护人员自动离职。1942年(即民国31年),公园一隅的卫生站址落成,计有大小平房17间,每日就诊人次约50人。46年1月,卫生站所有业务及工作人员移交县政府,绵阳县卫生院正式挂牌,46年3月,根据当时四川省卫生实验处训令,绵阳县卫生院改建成四川省立绵阳医院,县政府拨城内西大街陕西会馆旧房屋为院址 。

1950年4月,绵阳专署派员接管四川省立绵阳

医院,更名为绵阳人民医院,52年改称绵阳专区人民医院,58年更名为绵阳地区第一人民医院,85年更名为绵阳市中心医院至今。


创 业 篇

中心医院富临分院

创业是艰辛的。房屋破烂、人员缺乏、资金困难,解放之初的绵阳中心医院可谓“一穷二白”。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现已88岁高龄的原医院业务副院长叶邦良,在他的小传里这样写道:“绵阳市中心医院,系接管

四川省省立绵阳医院,1950年5月开始接管,因院址破烂不堪,无法开诊,接管后进行整修,至1950年10月初步就绪,于10月15日开诊。该院有旧址系一座庙宇(陕西会馆)前后两座大殿,前殿作门诊,后殿作病房,接管时所谓的省立绵阳医院,只设有病床18张,绝大部分空着,工作人员共计32人,其中医师2人,护士8人,其余均系后勤和工人,后招收两班护理员计60多名进行培训。一面开展医院工作,一面进行技术练兵,还要为护理班讲授各种课程,编写各类医护人员守则、各类规章制度。当时,外科连阑尾手术都不能作,遇着此类病人,要转送成都,那时绵阳至成都,每天只有两部汽车

,开成都运送旅客,转送病人十分困难,遇着危重病人,既无法医治,也无法转送。请示川西行署后,同意拨款修建病房,就这样,在寒冬腊月,为早日建成病房,在大西门河中捞取巨石作建房地基,全院职工均踊跃参加,此外因修建经费仍然短缺,为了减少修建开支,全院职工在下班后参加夜战,常至夜十点以后才休息,帮助运砖、砂石、水泥等。经过一年多的奋战,才把一座工字楼房建成。当时我们在专署卫生科兼院长王豪的领导下,绝大部分职工,遇事奋勇争先,不叫苦,不叫累,一切工作争先恐后,进展很快,医院业务亦同时进展。住院部病床拥挤,无法收治病人,在建设街原军分区住院部大院(后来系专署所在地)作为内科病房,以解决住院部床位不足的问题。在经济方面当时待遇很低,在住房方面,因医院本身房屋就少,职工都是自行在外找住房,我和家人在西大街水井巷内租了一间约十二平方米的房间,三代人挤在一起,一直住了十二年,1954年绵阳发大水,我家里进了半个人深的水,泡菜坛子都冲走了。就这样破烂的房子,房主还要催着搬家,不让再住,最后还是专署拨了马家巷两间房子,才解决了住房问题,直至1981年医院修了三宿舍,我才搬进了医院修的住房。”

“我们要记住点着油灯上夜班的日子,背上背篼去买药的日子”,已故老院长张文满的话,至今还萦绕在职工们耳边,激励着一代代职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尽心尽力建设、发展

医院。至70年代末,医院已有病床455张,职工509名,年出院病人9169人次,年门诊415366人次。与接管时比,应该说是大发展了,业务水平在地区名列榜首。

发 展 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给绵阳市中心医院带来了蓬勃生机。“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绵阳地、市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肖铭澳、杨尔成、肖光祯、黎前德等历任院长,审时度势,紧紧抓住发展的机遇,一届届地承接着“科技兴院,争创四个一流”的发展战略,在人才、设备、技术上大做文章。

多年来绵阳市中心医院始终把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作为医院发展的头等大事,常抓不懈。近几年,医院引进研究生7人,选送赴华西医科大学在职攻读研究生6名,攻读博士生3人

。北京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等多所院校的著名教授都成为他们的“座上宾”;学术讲座,手术示范,联科大讨论,大查房,几乎周周都有,技术比武,操作竞赛,外语培训在全院定期举行,三基、三严培训和考核从不间断,多年来,医院继续教育覆盖率和合格率达100%。

在“请进来,送出去”的同时,医院十分注重利用自身强大的专家优势,在全院搞好“传帮带”,经过老专家言传身教,一批年青的技术骨干在全院挑起了大梁。

目前,市中心医院有高级职称109人,中级职称358人,硕士研究生6人,其中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医学专家8名,市级拔尖人才3名,华西医科大学兼职教授1人,副教授5人,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名老医师与功底扎实、思维敏捷的中青年后起之秀相结合,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

人才结构和全方位的人才布局。

1990年,市中心医院从日本购进第一台东芝全身CT机,以此为开端,川西北地区的第一台磁共振,第一台心血管造影机,第一台直线加速器,第一台电视腹腔镜,第一台超声乳化仪,第一台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仪等相继在绵阳市中心医院落户,以这些高新设备为依托,医院在全市率先开展了电视腹腔镜、前列腺电切等腔内微创外科手术,颅内肿瘤摘除、颅内动脉瘤夹闭、断肢再植等显微手术,以及体外循环

心内直视术、肾移植术、介入放射诊治术、细胞单采及血浆置换术等高新技术,据统计,近几年医院先后投入和引进的诊疗设备达2000余台,价值人民币4000余万元,年开展新技术三十多项。

科技为医院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快速酶免发光分析仪,螺旋CT等设备,成为当之无愧的疾病“侦察兵”,心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机,多功能呼吸机,多功能麻醉机,多参数心电监护仪等成为医生们的好帮手、生命的守护神。

不仅在医疗设备方面,

医院的管理也引入了高科技,目前市中心医院已有近100台计算机,在院内形成网络,财务、信息统计、查询、药品、设备、人事全部实现了微机化管理。使医院的规模、档次跃上了新的台阶。

在鼓励医务人员钻研医疗技术,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医院十分注重医疗、教学、科研的全面、均衡发展。



本图文由医吧健康网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